传媒访问

【Cubic Zine 2023年6月号】先锋无惧挑战—言语治疗专家李月裳打开沟通之门 「语声」铿锵创社会回响

2023-06-01

很多人将学前儿童发音不正,归咎于未完全发育;长者进食困难,也只能由其退化;其实这些都是误解。言语治疗专业,正是解决人生历程中会遇到沟通问题及吞咽障碍,改善患者生活质素、身体健康和社交沟通能力。

今期 Cubic Zine 专访请来香港中文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副教授兼言语治疗科主管李月裳博士(Kathy),她是中大言语治疗科的「创科开荒者」,亦是香港首届言语及听觉科学学士课程毕业生,更是创立粤语为主的语言测验的第一人。让我们听她分享,从事言语治疗专业的30多年经验中,如何打开沟通之门,拆解「不能说」的秘密。

 

第一届毕业生

1986年,Kathy从中大人类学完成学士课程,后来再用四年修读言语治疗学士课程。别人质疑她读两个学士课程是浪费钱、浪费时间,她却有理有据:「人类学教识我包容不同文化和人,而语言是人类学的其中一个主要研究范畴,我对语言学好有兴趣,我发现言语治疗这个工种,可以将语言学应用在工作上。」

Kathy视学术路途的改变不是兜圈,而是抱着无惧挑战的心,推动自己进步。「从人类学毕业后,我在一间特殊教育学校做协助言语治疗教师(Teacher Assisting in Speech Therapy),独立带学生做训练。做了两年,总是抱住尝试心态,发现自己不懂得如何做得好。花费我的时间是其次,要浪费学生的时间就不好。」

「如果放弃,我就会后悔;如果我继续做这份工,可能升做主任、校长,但未必是我喜欢的工作,于是我决定辞职读书。我是第一届香港大学言语治疗及听觉科学系的毕业生,我成为了言语治疗师。」

^ Kathy是第一届香港大学言语治疗及听觉科学系的毕业生。

 

「这个工作好fascinating

成为言语治疗师前,必须进行密集式实习。例如现时中大言语语言病理理学硕士课程的学生,要进行至少300小时的实习。 Kathy续说:「两年读书时间内,不要期望做兼职或有时间玩,你根本24小时也不够用。有没有压力?视乎你自己的抗压能力和态度。」

「好好彩,我发现这个工作好fascinating,读完之后我一直做都好钟意。」

Kathy 滔滔不绝分享工作的乐趣:「我们大部份时间都是『睇client』,其实每一个client从门口入来,都是不同的人,就算两个人都是中风,情况也不一样。每天都是新挑战,毫不沉闷。」

 

治疗人生的一头一尾

言语治疗是为有沟通(包括听、说、读、写)及或吞咽障碍人士而设的专业康复服务。「言语治疗师服务对象好多。人的一生之中,都有机会是被我们服务的对象。由早产婴儿不知如何吸或食、儿童说话发音不正确,去到成年人用声不当、说话不流畅,再去到长者,不幸中风后影响到脑部运作形成失语症、认知障碍的情况。」

毕业后首三年,Kathy 在卫生署儿童体能智力评估中心工作,Kathy 笑中有泪说:「其实读了四年书,很多知识都是很皮毛。我最记得第一个自闭症小朋友,每次诊症他都会围着房墙四面走,或者不断哭泣,我预备好的东西都做不到,我好frustrated,仲会发恶梦。幸好,当时实行 team approach,儿科医生、心理学家、职业治疗师大家都会给意见。后来发现,我应该尽早转介这类小朋友给职业治疗师,为他们提供专注力的训练。」

说起最深刻的事,Kathy 感恩工作为她带来生命哲学:「我第一次去慈氏护养院时,只有五年经验,遇见一位20多岁的长期病患者。她一夜之间脑部爆血管,变成植物人,当时更有身孕,要剖腹取子。我负责找一个媒介,让她与外界沟通。有日,我发现她床头有幅相,原来是家人带来的,相中她的女儿已经2至3岁。我拿着相片,给她看,她是有反应的。原来她不是对世界无知无觉,她看到,随即脸露笑容。后来我训练她使用眼睛沟通,以眨眼次数表示接受和拒绝,我终于打开了她的沟通之门。」

「我们生活之中有好多埋怨,其实可以呼吸、行走,已是一个福气。我无宗教信仰,但我觉得做人要抱着感恩之心,无论对人对事,我都会感恩。」

 

做一个「花园管理员」

由最初每日都要把工作带回家做,Kathy变得更有把握做好看诊工作,她仍然追求进步。「去到这个阶段,我觉得要转一转。我记起一个职业辅导讲座,讲者分享说,你要把职业发展当作管理园艺,土地长出很多花草,你想怎样行,就要不断修剪,路才能走出来,如果你任由佢乱生,就会很混乱。

我想跳出去一个更阔的spectrum,因此我转到医管局工作,以言语治疗师的身份加入团队,开展一个人工耳蜗的项目。那时是一个新的项目,有言语治疗师、听力学家、耳鼻喉科医生、精神科医生等做一系列评估及训练。怎料,我还遇到很多其他我没有看过的病人,例如一个钟内判断七至八个长者的进食状况,这些训练亦令我转变,在医管局工作十年,我学习到如何处理成年人个案。

Kathy强调:「不断学习,在职业发展上是十分重要。基本上,你毕业之后会没有人再教导你,你要靠自己进修,或者寻找一些学习机遇。

当时言语治疗界缺乏评估工具,由外国引入的,应用在香港又未必适合,不同机构各行其是,分别使用不同的评估工具。于是我有一个心愿,好想做一个系统化的评估工具。

如何迫自己好好地做?就是去读书。好多人问我,Kathy你是否想转行做学术,我完全没有想过,我只是一心想做评估工具。我决定读PhD,做第一个可以测试听障儿童的言语感知能力(即聆听声音后可否分析语音)的工具。」

^ 中大在2007年8月1日正式成立「耳鼻咽喉— 头颈外科学系」,是香港专上院校中首个独立的耳鼻咽喉科学术单位。你找到Kathy吗?

 

一人之力成立言语治疗科

Kathy 在2005年加入中文大学,「当年是一个全新的学系,之后再分开不同的divisions,我成立了言语治疗科,整个科只有我一人。之前都是看诊,现在的工作领域更阔,是我另一个挑战。」由一个人,到现在部门有十多二十人,外人觉得很了不起,Kathy 却谦虚笑说:「我们依然很穷!其实都是靠自己争取研究资金来养活自己。我们会争取研究资金做研究、教育和小区活动,在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推广言语治疗。」

 

性格低调,对做生意零认识,如何搞社企?

坊间不少人认为言语治疗师「高薪厚职」,单靠专业牌照,可以做到退休。

Kathy认为,在不同岗位灵活变通地工作,是专业人士缺乏的特点。「名就好听,但我见到好多同行被自己的Ego(自我)浸没了,觉得自己好伟大。其实世界好多变化,以前学的未必一定正确,所以我觉得要放下身段,与时俱进。」

Kathy进一步说,身为专业人士,更要不断深造,维持水平,做好声誉:「你的知识一定不足够,所以当年我过中大后,每年都会举办深造研究和相关培训。我会自己去外国上课,觉得好,就会邀请专家来香港分享。我自己是『红裤仔』出身,循序渐进地做临床治疗至学术研究,所以我们的培训课程很受欢迎,内容够贴地。去到这个阶段,我就想,不如成立一间公司?这是我们想做B2B的原因。从培训项目入手,正是行内有很大需求。」

游历各地,Kathy发现,大众对言语治疗理解有谬误,更看到言语治疗专业的痛点,于是激发她开设社企的念头,冀运用专长造福社会。

2021年,Kathy及团队获香港中文大学「可持续知识转移项目基金」支持,成立「语声社企有限公司」(语声社企)。

^ 语声社企团队主要成员 (左起):Sam Ng, Keely Yau, Wilson Yu, Kathy Lee, Valerie Pereira及不在照片中的Thomas Law 和 Iris Ng。

开公司前,Kathy 知道要如何持续营运吗?「我不知道!但我觉得nothing to lose!好感谢中大,中大好好,除了提供 S-KPF 资金,又会有顾问跟进,我是完全不懂搞生意的。大学给钱我做生意,如果不成功就算,成功就继续做吧!」

Kathy特别感谢顾问Fiona Wat的指导,「其实我好怕死,每一次踏出comfort zone会挣扎。之前我不太想搞社企,我本身是一个低调的人,有时做访问,我推得就推,不想太多人认识我。但是,当别人推广错的观念,例如小朋友不懂说话是因为黐脷筋,只要做多一点舌头操,就会开口说话。我会跳出来说,不是这样的。虽然辛苦,但是源于『唔抵得』,我会继续做。Fiona 对我说,Kathy,你做人可以低调,但做事要高调。

 

发起语声,涟漪效应

^ 发布会现场约700名言语治疗师、听力学家、心理学家、医生等亲身参与。Kathy以开放态度接受意见:「你们想做甚么,就由你们告诉我,我好欢迎大家参加。」

 

去年8月,语声社企联同香港中文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及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共同举办「香港粤语能力测试 (学前版)」发布会。出乎意料地,语声收到187个义工登记,当中100个是言语治疗师,其他有心理学家、老师、社工。

「我讲解成立语声的原因,做小区工作、举办活动及研发专业评估工具,希望赚钱后回馈社会,跟进低收入家庭、无能力支付治疗费用的个案。我相信,This is a platform for all。」

「我知道187人是虚火,于是圣诞节再开几场Zoom,看看大家反应。其实留下的只有10多人。意外地,他们不止愿意义诊,更提出关心难民、做家访,又透露很多长者出院后不按指示进食,校本言语治疗师亦有好多困难。

香港的言语治疗师分散各自做,做得好辛苦,如果可以集中资源在语声就好,例如整理外国研究,了解社会犯罪率是否可以追溯犯罪者少年时有语言障碍问题,再将数据交给政府处理。」

「开完Zoom,我是有点激动,原来世界上有人想做更多好事。专业人士有时『离地 』,看不到基层需要,但语声社企可以为专业、为社会做更多好事,走入小区。」

 

教授的「心理时钟」

「我有一个阶段是好辛苦,那时我在韦尔斯医院工作,负责管理新界东联网医院,要去北区医院,一星期我会去一至两日的下午时段,但住院病人不断积累。最高纪录是一个下午看20个病人,你要决定他们能否食饭。那时,上班前已经开始胃痛,我想,不可以长此下去。我将自己心态调整,下午7时才下班,时间变得充裕,我再没有胃痛。

除了心态,那时候常讲work-life balance,别人问我,Kathy你忙碌吗?以前我会答好忙,现在会答,还是老样子。以前早上做瑜伽,我会觉得好有罪恶感,我应该回办公室工作。现在我提倡work-life integration,生活与工作是分不开,放假时我也会查电邮、覆问题。我觉得生命中的时数,不是工作就是生活,两者密不可分,所以不太辛苦。」

^ 走入Kathy的办公室,旋即被「绿化阁」生气勃勃的植物吸引。

 

持续学习 遇见更好的自己

Kathy喜爱做瑜珈,原来这项运动与言语治疗有相似之处。「最初为了身体好,后来考牌做教练,我又读了4年。考牌非常困难,要活用理论、临场教导学生式子,处理不同学生身体上、肢体上问题,我觉得这个挑战仲大过言语治疗的考试!做回学生,我就明白学生紧张的心态。原来压力大会影响表现,现在懂得体谅学生在学习过程的需要。」

无论你是甚么年纪的读者,如果你仍三心两意,不知应否「追梦」,Kathy寄语:「有人说我投资4年再读书是浪费青春,但试想想,一个人起码有六十岁,4年真的不是很多。年青人问我值不值得做一件事,我说,如果你喜欢,绝对值得。我会反问你,究竟你多渴望去做这件事、做出改变?」

「你的热诚会推动你去实践,不是有目的,而是打从心底去行动。每一个人都非常独特,我的处事心法是,以人为本,从心出发。」

 

>>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