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访问

明报:神经受损 无法闭合 声带瘫痪 有口难言

2023-11-27

饮水进食时经常「落错格」、「浊亲」;说话时即使「擘大喉咙」依然阴声细气,甚至失声。进食跟发声问题看似没关连,实际上可能源于同一原因,就是声带生病了。

神经线受损可引致声带瘫痪,无法正常闭合。单侧声带瘫痪,会导致声音沙哑、无力、漏风;若两侧完全瘫痪,则会导致失声,甚至呼吸困难。由于声带无法完全闭合,吃喝时水或食物碎屑可能会从声带的间隙中落入气管,引发咳嗽,甚至吸入性肺炎。

声带是位于气管入口两条肌肉组织。说话时,它们闭合在一起并振动,从而发出声音。其余时间则保持开放并呈放松状态,以便畅顺呼吸。声带为何会瘫痪?香港中文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名誉临床助理教授邓志豪解释:「声带受迷走神经支配,分左右两边。迷走神经在喉部以下分出喉返神经,其中一边的喉返神经绕过锁骨,然后折返;而另一边的喉返神经则绕过锁骨,继续向下至胸、肺,然后折返喉部。一旦喉返神经受损,可导致声带瘫痪,无法闭合自如。」喉返神经可因手术、意外创伤、感染及癌症等受损。

 

单侧瘫痪声沙 两侧瘫痪易呛噎

 

邓志豪以一对门来形容声带,「这对门在我们呼吸时打开,发声时闭上,若只有一只门能关上,说话就会漏风,令声音听来无力、沙哑;若两只门都无法关闭,除影响发声外,严重更会因喉部无遮无掩,进食时容易有食物碎屑『落错格』,造成吸入性肺炎」。

声带功能不单止发声,还可以保护气管,防止食物、饮料或唾液进入气管导致呛噎。邓志豪指出,咽喉在进食时有一套自然安全机制,食物在喉咙会引起吞咽反射,咽部肌肉会自动收紧,会厌将气管关闭,并会暂停呼吸,以防止食物或饮料进入气管。若食物误入气管,身体会自然地引起咳嗽来咳出食物。「不过,若声带无法正常闭合,当吞咽反射机制出现问题,就容易出现食物落错格的情况。常见如中风病人,因咽喉功能不协调,进食时食物容易落错格,导致吸入性肺炎,严重更可能因窒息而死亡。」

 

喉颈部手术常见后遗症

 

声带瘫痪是喉颈部手术常见后遗症,邓志豪解释:「颈部或上胸部附近手术都有可能令喉返神经受损,包括甲状腺、胸腔血管、胃食道等部位手术。当中以甲状腺手术最为常见,手术中可能会拉扯甚至切断喉返神经,造成永久损伤;此外,手术仪器释出的热能亦可能伤及喉返神经。」

甲状腺位于前颈喉部,接近气管与食道,也接近喉返神经,是甲状腺手术中较容易受伤的部位,亦是该手术已知风险之一。一般而言,若喉返神经只因拉扯或压迫而受损,经适当治疗后大都能够痊愈,复元时间视乎喉返神经受损程度及患者体质,由数月至数年不等。「若神经线被切断,则会造成永久损伤,声带功能或无法复元。」

 

注射填充物 调整声带形状位置

 

诊断方面,医生通常透过内窥镜检查或计算机扫描找出病因。一般情况下,声带瘫痪会在数月内自行康复,但如果情况持续,就需要采用药物注射治疗或手术干预。邓志豪提醒:「急性声带瘫痪,例如喉返神经受病毒感染,声带功能有可能在数小时内急速转差,不过由于征状明显,病人一般都会适时求医;相反,若属慢性声带瘫痪,例如喉返神经受肿瘤压迫而影响声带功能,征状可能要在数天以至一两星期内才逐步显现。因此,若发现声音沙哑、漏风持续两星期仍没有好转,就应尽快求医。」

找出声带瘫痪病因后,医生会视乎情况,决定是否用药物或手术治疗。以单侧声带瘫痪为例,常见治疗方法包括在瘫痪声带注射具有填充作用的透明质酸,以调整声带形状和位置,邓志豪解释:「目的是加阔声带,即使只有另一侧声带可以郁动,也能『关上门』,有效改善病人说话音色和吞咽功能。治疗好处是效果实时,但由于透明质酸会随时间被身体吸收,因此病人需每隔3至4个月接受注射1次。此外,亦可选择在声带植入永久物料,例如硅胶。不过相对而言,病人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和见效。」

 

术后言语治疗 改善声线

 

耳鼻喉科治疗以外,言语治疗亦经常用作声带瘫痪术后辅助治疗。香港中文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助理教授及言语治疗科副主管、言语治疗师罗家东表示:「声带瘫痪病人确诊后,如有需要会获转介接受言语治疗,治疗模式和所需时间会因应治疗原因、目标而调整。一般而言,疗程为期3至6个月,包含约8节、每节约45分钟至1小时的发声训练。而训练的目标亦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让病人练习掌握如何正确发声,而第二阶段是加强病人声带的闭合程度,令声线变得较为厚实和减少漏风。」(见「发声训练」)

罗家东指出:「除了因喉返神经受损而引起的声带瘫痪外,亦有很多人因长期错误发声而导致功能性声线障碍,即是因长期用声过度或发声错误,导致喉部肌肉紧张,影响声线,这些情况亦可透过言语治疗改善。只要坚持练习,发声功能必能提升,而且实行并不困难,随时随地都可练习。」

 

嘉宾:

香港中文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

名誉临床助理教授 邓志豪

助理教授及言语治疗科副主管 罗家东

来源: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