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后耳朵疼痛、甚至有异味分泌物流出,可能是患上「游泳耳」(即急性外耳道发炎)。游泳耳成因?可以怎样预防及治疗?香港中文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教授及系主任唐志辉接受明报电子平台组访问,详细解释有关游泳耳的疑问,以及提醒读者游泳耳的预防方法。
唐志辉指出急性外耳道发炎在夏天很普遍,每3至4名市民游泳后就有1人曾患此症,所以俗称「游泳耳」。他建议有征状者向医生求诊,一般滴医生处方外耳药水后,95%患者可以痊愈。
「游泳耳」分细菌或真菌感染
唐志辉表示游泳耳可分为两类,一是细菌感染,若市民戒掉撩耳朵习惯也可减低感染风险。因耳垢可以阻止细菌入侵,有保护耳朵功能,加上撩耳朵有机会弄伤,有伤口细菌就能导致感染。
另一个是真菌感染,又称「发霉耳」。因香港天气潮湿,若游泳后有积水留在耳道,有可能导致真菌滋生,造成发霉。
扩散性外耳道发炎后果严重
唐志辉表示少数人感染后有可能患上扩散性外耳道发炎,即除外耳道皮肤外,细菌扩散至皮下软组织、耳骨,并有严重肿胀,或会影响头骨及脑部,引发脑硬膜外的炎症,甚至脑炎。他提醒耳朵有伤口、先天性耳道狭窄、属过敏性皮肤、耳朵曾做手术、曾做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或其他头颈癌患者、糖尿病患者等风险较高,这几类人若发现耳朵不适要尽快求医,又或游泳前可咨询专科医生意见,是否有需要佩戴耳塞或耳套。
嘉宾:香港中文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敎授及系主任 唐志辉
影片来源: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