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认为香港的学术研究「离地」,无法在本地社会发酵。事实上,香港中文大学一直努力实现大学和社会间的知识转移,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的教授们更身体力行,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方案与社企,在「知识转移项目基金」(KPF)的支持下,为广大患者带来福祉。
粤语测试及早发现儿童语言发展问题
李月裳教授为中大言语治疗科的「创科开荒者」,她坚信大学科研不应停留在象牙塔,而需转化为能够实际帮助社会的工具。她自2011年起屡获批KPF,分别于2012及2016年开发出测试听觉感知的「香港粤语声调辨识测验」和「香港粤语口语双字词辨识测验」,并于2022年发布「香港粤语能力测试(学前版)」,以便更早地发现儿童的语言发展问题。

李月裳教授为中大言语治疗科的「创科开荒者」,坚信大学科研不应停留在象牙塔,而需转化为能够实际帮助社会的工具。
李教授其后更于「可持续知识转移项目基金」(S-KPF)支持下成立「语声社企」,支持言语治疗师与听力学家等专业人士的持续发展。语声社企行政总裁暨联合创办人余成补充,知识转移可缔造社会效益,同时让学者与社会有更紧密的联系,打造双赢局面。

语声社企行政总裁暨联合创办人余成指,知识转移为学者与社会打造双赢局面。
公众教育活动提升社会对精致软餐的认知度
软餐成为近年流行处理吞咽问题的方法,方思行教授发现,精致软餐以像真外观为卖点,惟长者服务业对其好处与限制的了解不足,促使他展开KPF项目「软餐好啱食?」,以公众教育活动提升社会对精致软餐的认知,确保软餐能够满足真正需要的社群,继而令公共资源更妥善地分配。「KPF令团队能更有系统地举办教育活动,大大增强项目的影响力。」

方思行教授的KPF项目「软餐好啱食?」,以公众教育活动提升社会对精致软餐的认知。
声线筛查平台有助及早识别教师声线障碍
声线障碍是教师的主要职业病,罗家东教授指,要减低患上声线障碍的机会,关键在于及早识别。有见及此,罗教授于2022年在KPF支持下建立了一个声线筛查平台,帮助教师有效监测和维护声线健康。他认为,学术界尤其是医学领域,应进行更多贴近实际应用的研究,并提倡跨学科合作,透过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共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罗家东教授在KPF支持下建立了一个声线筛查平台,帮助教师有效监测和维护声线健康。
网上学习平台促进种族共融
香港汇聚多元文化背景的人士,为促进种族共融,Valerie PEREIRA教授于2022年开展KPF项目「针对词汇获得的多语言数码资源:保持学习家庭的主要语言,同时促进学习香港粤语为附加语言」。此网上学习平台为不同种族的儿童提供免费词汇学习资源,其中包含260个词汇,涵盖六种语言:粤语、英语、旁遮普语、乌尔都语、尼泊尔语和印度语呈现,以缩窄不同种族的儿童跟本地儿童的粤语水平的差距,同时保留自己的家庭主要语言。她提及到,学习平台能成功面世有赖KPF的支持,使团队能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解决图像设计与网站设计等难题。

Valerie PEREIRA教授于KPF的支持下,为本地少数族裔打造网上学习平台,促进种族共融。
普及听力保健知识与复康训练
许多长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听力损失,或是不愿承认患有听力问题,不及早正视问题不只影响沟通,更有机会增加认知障碍风险。伍凯怡教授分别以「通过听力筛查平台识别早期老年听力损失」与「为听力困难人士设计的沟通复康计划」两个KPF项目,向公众普及听力保健知识与复康训练。「KPF提供的资金支持,使团队能够动员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以及小区资源,以举办公众活动并接触小区中的长者。」

伍凱怡教授(左)與張慧子醫生(右)關注長者聽力及前庭系統健康,分別就此展開KPF項目。
提高社会对平衡系统的认知
长者跌倒可以导致严重的后果,而平衡功能障碍是导致其跌倒的主因之一。然而,公众对此认识不足,未能及早识别及治疗。张慧子医生期望透过KPF项目「长者平衡系统的教育、筛检及康复」,提高社会对这问题的认识,纠正错误观念。她认为,学者在社会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有责任填补知识上的缺口,透过提供专业知识和研究基础,并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共同推动创新,以提高社会整体的健康水平。」

中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的教授们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方案与社企,在「知识转移项目基金」(KPF)的支持下,为广大患者带来福祉。
來源: 香港01